
1937年8月,淞沪会战爆发。虽然这场战役最终以中国失败告终,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“几个月内灭亡中国”的狂妄言论。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,也证明了中国军队的坚韧与勇气。特别是其中的德械师,如87师和88师,它们的突出表现让一些军事分析师认为,如果国民政府能拥有更多的德械师,胜利并非遥不可及。
那么,为什么国民政府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,德国却始终提供武器并帮助建立兵工厂呢?要解答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中德军火贸易背景。
自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,中国对德国的武器一直充满敬意。徐建寅是中国近代第一位考察欧洲武器的科学家,虽然他不喜欢西方,但在他的《欧游杂录》中,他对德国武器的高度评价可见一斑。民国时期,张群作为兵工署长,时常鼓励下属,表现优异者可以去德国兵工厂进修学习。可以说,民国时期中国对德国武器的推崇达到了一个顶峰。
然而,在1928年和1930年,德国曾两度发布禁令,禁止向中国出口武器。但由于德国军事顾问团和民间军火集团的介入,德国政府在军事贸易上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。实际上,德国军事顾问团在这场军火贸易中起到了推动作用。当德国顾问团帮助国民党军队进行整训时,他们根据德国军队的编制和武器配置,改造了中国的军队。因此,国民党必须采购德国的武器来满足这些要求。
展开剩余69%例如,德国名将法肯豪森将军帮助国民党整训了87师和88师,并要求这两支部队装备全是德械。回到德国后,军事顾问团团长塞克特将军多次向蒋介石建议,认为中国军队的目标不应是追求规模庞大,而应注重质量,建议将军队规模控制在18个师左右,并要求这些师全部使用德国武器。塞克特还建议,在中国的军工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,继续从德国采购武器。
德国顾问团的影响,使得国民政府逐渐对德国的武器产生了依赖。到抗战爆发前,德国仍然持续向中国供应武器。直到1938年,由于德国与日本结盟,且在日本的压力下,德国才停止了对中国的军火供应。根据国民政府兵工署的报告,到1935年底,中国向德国采购的武器金额已超过了1亿马克。到1937年,德国再次向中国输入了8000多万马克的军火。抗战爆发后,这些德国武器装备了中国的七个德械师。
那么,为什么在国民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,德国仍然愿意继续为其提供军火,并且帮助建设兵工厂呢?其实,原因并不复杂。首先,德国通过向中国提供武器,逐渐促使中国军队依赖德械装备。随着时间推移,若中国大部分军队转为德械师,那么中国的武器供应就不得不依赖德国。对于德国来说,这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。虽然中国的兵工厂能够仿制轻武器,但像重炮、坦克等重型武器仍需从德国进口。因此,只要中国保有德械师,德国的军火工业就能持续赚取巨额利润。
其次,随着希特勒的上台,德国的军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,但国内却面临着严重的稀有金属短缺问题。特别是钨、锰、锑这三种重要金属,德国国内严重缺乏,而这些资源在中国湖南、江西等地极为丰富。为了获得这些关键资源,德国支持国民政府发展强大的军队,期望通过击败红军来确保资源的供应。
事实上,德国对中国的钨砂进口逐年增加,从1929年的3700多吨,到1938年已增加到14000多吨。这表明,德国对中国稀有金属资源的需求,促使其在中国经济困难时仍继续供应武器。
此外,德国通过持续向中国供应武器,赢得了中国的好感,从而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。20世纪30年代,德国经济逐渐复苏,需要扩大国际市场,而中国的广阔市场对德国来说至关重要。根据统计,德国从1933年到1937年对华贸易量增加了1.5倍。
然而,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,德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。由于日本的压力,以及德国本国急需军火支持国防,德国最终决定停止对华军火供应。1938年夏,德国承认了“伪满洲国”,撤回所有军事顾问,并召回驻华大使。几年后,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,美国开始大力支持国民政府,德国的战略错误逐渐显现。选择与日本结盟的决定,最终被历史证明为巨大的外交失误。
发布于:天津市鸿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