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高血压与低血压虽都属于血压异常范畴,但二者在血压数值标准、高发人群、典型症状、健康危害及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。
高发人群:年龄、性别与生活习惯的差异
二者的易感人群存在明显偏向,与生理状态、生活方式密切相关:
高血压高发人群:
中老年人(40岁以上,血管弹性下降,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升高);
肥胖、长期高盐饮食(每日盐摄入>5g)、酗酒、吸烟人群;
长期精神紧张、压力大(如熬夜、焦虑),或有高血压家族史者;
糖尿病、高血脂患者(易伴随血管病变,加重血压异常)。
低血压高发人群:
年轻女性(尤其是体重偏轻、体质虚弱者,与激素水平、血管调节能力相关);
长期卧床、活动量少的人(肌肉收缩减少,血管张力不足);
老年人(血管调节能力下降,体位变化时易出现“体位性低血压”);
脱水、贫血、营养不良者,或服用降压药、利尿剂过量的人。
健康危害:长期异常的“靶器官损伤”
二者长期不干预均会损害身体,但损伤的器官和风险方向不同:
高血压的危害:
长期高压会持续冲击血管壁,导致“靶器官硬化或衰竭”,常见并发症包括:
心:冠心病、心肌梗死、心力衰竭;
脑:脑出血、脑梗死(中风)、认知障碍;
肾:肾功能衰竭(尿毒症);
眼:视网膜病变(视力下降、失明)。
低血压的危害:
长期血压过低会导致“全身器官供血不足”,尤其影响对缺血敏感的器官:
脑:频繁头晕、记忆力下降,严重时晕厥导致摔倒(老年人易骨折、脑出血);
心:心肌供血不足,引发心绞痛、心律失常;
肾:肾血流量减少,导致肾功能下降;
全身:长期乏力、免疫力下降,影响日常活动。
关键误区:避免混淆的2个核心点
“血压正常=没病”?
高血压早期无症状,需通过定期测量发现;低血压若为“生理性”(如年轻女性),即使数值低,无不适也无需干预,不必盲目追求“高一点”。
“血压越低越好”?
错误!血压需维持在“正常范围”(收缩压90-139mmHg,舒张压60-89mmHg),过低会导致器官供血不足,过高则损伤血管,二者均需避免。
鸿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