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14 亿人连自家电网都养不起了?”“年赚千亿的电力巨头怎么会负债超 3 万亿?” 近期,国家电网公开的财务数据引发全网热议,不少人盯着 “3 万亿负债” 这个数字直呼 “不可思议”。毕竟在大众印象里,电力、烟草这类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行业,向来是 “稳赚不赔” 的代表。可若只停留在数字表面,很容易误解这份负债的真正意义 —— 它从来不是 “亏损” 的信号,而是国家电网为 14 亿人守住 “用电自由” 的见证,是藏在每一盏灯火背后的民生担当。
一、全球能源危机下的 “中国例外”:电价稳了,民生暖了
去年冬天的全球能源危机,至今仍是许多人难忘的记忆。彼时,欧洲多国遭遇 “电价狂飙”,能源短缺的阴霾笼罩整个大陆。德国居民电价一度飙升
至
0.4 欧元 / 千瓦时
(约合人民币 3 元 / 千瓦时),较往年正常水平暴涨 200% 以上;英国部分家庭每月电费直接从 100 英镑(约合人民币 900 元)翻倍至 200 英镑,不少低收入家庭被迫在 “开暖气取暖” 和 “买食物果腹” 之间做选择,甚至有养老院因负担不起高额电费,不得不将室内温度调低至 16℃;法国更出现了 “工业限电潮”,汽车、化工等耗能企业被迫停产,仅能源短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百亿欧元。
展开剩余87%可同一时间的中国,却是另一番安稳景象:北方城市集中供暖的电力保障率达 100%,居民家里的暖气片始终保持着适宜温度;南方乡村的夜晚,路灯准时亮起,农户家中的空调、电暖器正常运转;即便是偏远山区的小卖部,冰柜里的饮料依旧冰爽,收银台的灯光从未熄灭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居民用电价格始终稳定
在
0.5-0.6 元 / 千瓦时
区间,与欧洲相比不足五分之一,且全年未涨一分钱。这份 “寒冬里的温暖”,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国家电网用真金白银的投入和不计成本的坚守换来的。
二、智能电价的民生温度:一户一年省出近 300 元,农电补贴更贴心
这些年,国内推行的 “智能电价” 政策,更是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了用电实惠。目前,居民峰谷电价政策已覆盖全
国
95% 以上
的用电家庭,多数地区将每日 22:00 至次日 8:00 定为谷段,电价最低仅为峰段的 50%。以一户普通三口之家为例,若每月用电 200 千瓦时,其中 80 千瓦时在谷段使用,按峰段 0.6 元 / 千瓦时、谷段 0.3 元 / 千瓦时计算,每月可节省电
费
24 元
,一年下来就是 288 元 —— 这笔钱虽不算多,却实实在在减轻了日常开支负担,相当于每月多买了两提牛奶、一袋大米。
针对农村地区、农业生产用电,国家还推出了专项补贴政策,进一步降低民生与生产成本。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普遍低于居民用电,部分粮食主产区甚至低至 0.35 元 / 千瓦时,比居民谷段电价还低。以一个种植 50 亩水稻的农户为例,每年灌溉、脱粒等用电约 1000 千瓦时,按农业电价计算,比按居民电价节省近 250 元,有力保障了粮食生产和乡村振兴。
三、看不见的 “电力基建账单”:80 万公里线路绕赤道 20 圈,偏远地区通电成本超 750 年回本
但鲜少有人知道,在老百姓享受低价、稳定电力的背后,是国家电网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。电力从生产到最终抵达居民家中,要经过 “发电 - 输电 - 配电 - 售电” 全链条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额投入。
仅输电环节,国家电网就建成
了
22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超 80 万公里
,这个长度相当于绕地球赤道 20 圈,若将这些线路平铺开来,能覆盖近 3 个江苏省的面积;在配电环节,全国农村地区已建成配电变压器
超过 1000 万台
,总容量突破 50 亿千伏安,相当于为每个农村家庭配备了一台 2.5 千伏安的变压器,确保用电高峰期不会出现电压不稳、频繁跳闸的情况。
而偏远地区的电力建设,更是 “花钱如流水” 却 “收益甚微” 的工程。在西藏那曲安多县,有一个名为 “岗尼” 的村落,全村仅 3 户人家,居住在海拔 4500 米的高原上。为了让这 3 户人家用上电,建设者需要在冻土层上挖掘电线杆基坑(冻土层挖掘效率仅为普通土壤的 1/3),单根电线杆的运输就要动用牦牛队翻山越岭(车程无法抵达,全程靠人力与畜力),最终铺设
的
12 公里
输电线路,单公里建设成本高
达
50 万元
,是平原地区的 3 倍以上,总投入超 600 万元。可这个村落的年电费收入不足 8000 元,即便不计算设备维护、线路巡检等后续成本,要收回建设成本也需要 750 年。
类似的故事,在新疆、青海、云南等省份每天都在上演。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,为服务 5 户牧民,电网公司专门采购了抗风沙、耐高温的特种输电设备(普通设备在沙漠高温下寿命缩短 50%),架设
了
8 公里
的架空线路,总投入超 400 万元。有人曾算过一笔账:在我国西部偏远地区,每通一户电的平均成本超过 10 万元,而这些投入靠电费收入几乎不可能收回。但国家电网的选择始终是:“只要有人住,就必须通上电”,绝不落下任何一户人家。
截至 2024 年底,这份坚持换来了亮眼成果:我国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已
达
99.87%
,与城市供电可靠率(99.97%)的差距缩小至 0.1 个百分点,这意味着农村居民每年遭遇停电的时间平均不足 11 小时,远低于全球农村地区平均 200 小时的停电时长。自 2002 年电力体制改革以来,国家电网在农村电网建设上的累计投入已
超
5 万亿元
,相当于每个农村居民获得了近 4 万元的电力基础设施补贴。
四、海外盈利反哺国内:100 多国业务年赚 800 亿,补贴民生不涨价
面对 “负债 3 万亿” 的质疑,还有一个关键信息被很多人忽略:国家电网并非只在国内 “赔钱赚吆喝”,其海外业务早已成为 “反哺国内民生” 的重要力量。如今的中国电网,已不再是局限于本土的企业,而是走向世界的 “电力名片”—— 业务覆盖全
球
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
,在欧美非三大洲运营着超
过
5 万公里
的输电线路,服务海外用户超 3000 万。
在海外市场,由于能源资源禀赋、建设成本等因素,电价普遍较高:巴西居民电价约合人民币 1.8 元 / 千瓦时,工业电价更是达到 2.5 元 / 千瓦时;意大利居民电价约 2.2 元 / 千瓦时,法国工业电价超 2 元 / 千瓦时。依托先进的特高压技术(中国特高压技术标准被纳入国际标准体系,占据全球 70% 以上市场份额)和成熟的运营经验,国家电网在海外的电力项目大多实现了稳定盈利。
即便是在 2020 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,全球经济陷入低迷,国家电网海外业务依然实现营
收
2200 亿元
,净利润
超
800 亿元
—— 而这些从海外赚来的钱,最终全部回流国内,转化为偏远山区的输电线路、城市里的智能变电站,以及老百姓家里 “不涨价” 的电费。
五、3 万亿负债的真正意义:100% 通电率背后,是 14 亿人的 “用电安全感”
如今的中国,是全球唯一实现 “全民通电” 的大国。截至 2023 年底,我国用电人口覆盖率
达
100%
,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 85%。
这份 “一户不落” 的承诺,背后是国家电网累计
超过 15 万亿元
的基础设施投入,是电网人每
年
3000 万人次
的巡线里程 —— 在零下 30 度的东北雪原,巡线员要背着 20 斤重的工具包,在没膝的雪地里行走 10 公里,用测温仪检查每一个线路接头;在 40 度高温的沙漠,他们要顶着烈日爬上 30 米高的电塔,清理绝缘子上的沙尘,防止线路因高温跳闸;在汛期的南方山区,他们要冒着山体滑坡的风险,砍掉线路旁的树障,确保电力供应不受影响。
当我们重新审视 “3 万亿负债” 这个数字,会发现它从来不是 “亏空” 的象征,而是 14 亿人 “用电安全感” 的具象化体现。它是架在崇山峻岭间的每一根电线杆,是埋在城市地下的每一米电缆,是偏远山村亮起的第一盏电灯,是寒冬里温暖的每一户人家。国家电网或许不是利润最高的企业 ——2024 年其国内业务利润率不足 2%,远低于互联网、金融行业 —— 但它一定是最有担当的企业之一。
它用自己的 “负重前行”,换来了 14 亿人的 “岁月静好”;用海外市场的盈利,补贴着国内民生的需求;用数十年的坚守,实现了 “全民通电” 的奇迹。这样的企业,或许不会出现在 “全球最赚钱公司排行榜” 上,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发自内心地点赞 —— 因为它守护的,不仅是每一户人家的灯火,更是一个国家的民生温度与发展底气。
发布于:江西省鸿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